江南app体育网页版入口“看到祖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感到非常骄傲!”“每一个宏大的科学装置都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此行收获远远大于最初的期待!”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慨,来自参加中国
9月22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根在基层”青年调研团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从科技创新的孵化“绿洲”合肥江南体育,到科技前沿阵地国际大都市上海,他们近距离探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亲身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团委坚持组织‘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习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年轻干部修好基层这门课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动青年下基层、接地气,引导青年同志在调研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清晨的合肥科学岛,被第一缕温暖的阳光轻轻唤醒。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小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静静地矗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台装置正是6号水冷磁体WM6。”讲解员话音刚落,调研团成员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被眼前这台散发着瓷白色光泽的巨大装置牢牢吸引。
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曾以41.4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在该领域维持了7年的世界纪录。
然而,就在调研团此番造访的前一天,这台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一举打破了世界纪录,以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在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昨天还只是从报道中得知的壮举,今天便能亲眼目睹实现这一重要科学突破的大装置,我的心情很激动,对祖国的科研发展感到无比自豪!”一位调研团成员激动地说,“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是我亲眼见证的奇迹!”
此行,调研团深入探访了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神光Ⅱ高功率激光物理综合实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从合肥到上海,从“磁约束聚变”到“惯性约束聚变”,串联起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成就。这些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不仅仅是钢铁与精密仪器的精巧构建,更是我国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以及国家科技实力飞速发展的生动见证。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天文力学处的张严杰在调研时表示:“这些大装置展现出我国顶尖的科技水平,站在它们面前,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往工作中起草过许多提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文字材料,但这还是第一次能近距离领略大国重器的科技之美,颇受震撼!”来自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科技合作处的曹君茹感慨道。
“在过往,大科学装置于我而言,是新闻报道中的抽象概念,难以勾勒出它们真实而具体的面貌。但当我亲临其境,那份震撼无以言表,大科学装置的宏伟与精妙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党建工作处(纪检办公室)的李梦阳在调研时说江南体育。
参与调研的青年干部,既有深耕科研领域的科研人员,也有精通技术实践的工程师,还有负责协调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这种多元化的成员构成,为调研团队带来了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专业视角。
每一次近距离探访大科学装置,调研团都会紧随讲解员的步伐,边走、边聊、边看,不仅收获了知识与经验,更在跨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了自我成长的无限可能。调研团成员纷纷表示,这不是简单的参观学习,而是知识与经验的深度交流。
“这次活动,我觉得特别棒!为我们提供一个系统化了解大科学装置的机会。以往,我并不知道这些地方还蕴藏着如此多的精彩与宝贵之处,让我们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学习进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陈志超在调研时感慨道。
“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这次活动。看到这些已经建成的大装置及其研究成果,非常鼓舞人心江南体育,更增强了我们建设好大装置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沛说。
惯性约束聚变与磁约束聚变虽然都是追求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式,但它们在实现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邹春龙对惯性约束聚变一直向往已久,但是却一直不太了解。
来到上海光机所调研,对他而言,是一次难得的跨界学习机会,让他对惯性约束聚变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意识到,工科领域的实践,尤其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专业知识,更是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的建制化优势也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整个团队紧密围绕一个核心装置展开工作,团队成员各展所长,于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同时又不失对全局的把握。“这种‘大而精’的团队构成,为大装置的成功研制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约一半以上的重大基础设施装置都在中国科学院,并且运行得很好,这就是建制化优势的具象体现。”他说。
上海光源的建设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在建设初期,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封锁和禁运挑战,老一辈科学家们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毅然踏上了自主创新的征途。
当调研团步入形似“鹦鹉螺”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听到讲解员讲述这段催人奋进的故事时,不禁为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如今,在上海光源团队中,青年科研人员正以青春的热情和活力,成为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疫情期间,团队连续几十天不间断调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科研突破,彰显了新时代科研人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大科学设施从申报、筹建、立项,然后再到最终的开放使用、成果产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解决很多工程性技术问题。
“青年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是一两篇文章、科研奖项或专利能够代表的。他们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突破从0到1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党建工作处(纪检办公室)的杨大新在调研时感叹道。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最好传承。
让年轻人挑大梁,这一点让调研团印象尤为深刻。其中一位调研团成员表示:“这种梯队式团队不仅能有效发挥年轻人的潜力,还能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此次“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青年干部们深入科研一线,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本领、坚定了信念。调研团成员们表示,此次调研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且难得的经历,通过调研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FIE 中国矿业大学樊静丽教授等:基于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的煤制油在中国国情下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及成本评估
FES 文章概览:深层页岩中吸附水和游离水的定量评价——以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研究为例
FCS 文章精要:南京大学俞扬教授团队——基于可适应多智能体辅助对抗生成的鲁棒性多智能体通信算法